你真的了解海外投资吗?

来源:杉和集团作者:海外公司注册发布时间:2020-07-09 09:40:07

近来投资圈的一大热门话题就是海外投资”、“境外资产配置”,无论是亿万富豪、金融巨头还是隔壁老王都对这个话题异常感兴趣。但是国人在境外投资中一个常见的痛点就是收益率偏低。虽说资产放到境外规避了人民币贬值的风险,但与国内投资动辄10%以上的收益率相比,境外投资往往个位数的收益率就相形见绌。因此才会有浩浩荡荡的海外炒房团和香港保险团,反映的正是资本出境过程中的配置尴尬。

难道境外投资的收益率真的那么低吗?我们来看海外机构的投资收益:过去10年,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为6%,家族办公室的收益也在类似水平。这些汇聚了世界投资人才的机构,为何收益也看似平平?根据个人观察,主要有两个原因:

一、 自身风险控制。

风险和收益是相辅相成的。投资,说到底就是权衡风险和收益的过程,不论风险只搏收益的那是赌博。长期来看,任何资产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呈正比的,如下图。低风险、高收益的“免费午餐”,或者高风险、低收益的“黑暗料理”,只可能暂时存在,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里都会被市场纠偏。

大类资产的长期风险收益关系

想要提高收益,承担更高的风险是唯一的办法。不管是采用加对大风险资产的贝塔、提高主动风险(即对指数的偏离)、降低流动性等的方法,道理都是类似的。

国外的投资人,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 大学捐赠基金(Endowment)、慈善基金会(Foundation)、养老基金(Pension Fund)、保险公司(Insurance)、主权财富基金(Sovereign Wealth)、以及家族办公室(Family Office)。说明一下,这里说的投资人是终的asset owner,而不是asset manager。

在这些投资人中,除了家族办公室,其他本质上都是“使命型”投资人(mission driven investor):捐赠基金和慈善基金每年需要拨款支持各自的公益事业,养老金和保险公司要实时匹配其负债(即养老金或保费偿付支出),主权财富基金更是背负政府财政的各种使命。

  在使命的约束下,投资人必须抑制其组合的波动性,并保持组合的流动性。否则像08年那样,投资组合暴跌20%,但为了维持支出水平不得不谷底抛售手头资产,就很凄惨了。这就是为什么机构投资人的组合的波动性(用标准差计)很少超过15%,即股市波动性的70%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捐赠基金对PE和VC资产的平均配置只有不到10%——因为尽管PE、VC资产的预期收益高,但它们没有流动性。

事实上,机构投资人设立的长期收益目标常常为CPI加300到600个基点之间。不盲目追求过高的回报,而是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出发制定目标。

以上没有提到家族办公室。虽然它们相比其他投资人自由度和风险承受度更高,但国外的家族大都传承到了二、三、四代以后,后代数量庞大,家族基金背负着维持后代生活水平的使命,也多少受到以上所提的各种限制。

二、 发达市场回报限制。

在中国这一轮调结构之前,大家都习惯了经济增长和货币超发带来的高资产回报,投个“保底”的信托也有接近10%的回报。

但实际上在发达国家,经济的低增长意味着大部分资产的回报基于一个较低的“海平线”。举个例子,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现在是1.5%,还赶不上国内的余额宝。美股的收益率高一些,长期在7%左右,也是因为美股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国际扩张,以及其他国家高增长的公司在美国上市(如中概股)。

发达国家机构投资人的资产配置中,绝大部分还是配置在发达市场。新兴市场被视为高风险资产,配置额度一般不会很大。我见过的大多在10%-20%之间。

对于发达国家投资人来说,尽管整体资产回报不高,但通胀(不管是名义的还是真实的)也很低,因此资本的购买力整体还是稳步、缓慢增长的。再加上个别资产类别的回报十分可观:比如风险投资,其高收益来源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增长;一些对冲基金的收益也令人艳羡,是因为“超凡的洞见”让他们远远跑赢了大盘。

以上就是笔者对于海外投资中如何实现利益大化的粗略分析。希望本文对您的海外投资能够有所帮助。更多有关香港注册公司的内容或咨询我们专业的企业顾问,请浏览 杉和集团官网www.sugiwagroup.com